三甲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科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临床上以急骤高热、全身肌肉及关节痛疲乏为特点,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大的症状。
患者在发病前6到8小时至病程第6天,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。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,在全世界各地曾多次出现大流行。
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,也是登革热的病毒储存宿主。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,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。
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更加便捷,近年发现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。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科
登革热是由于登革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传染性疾病。登革病毒的潜伏期大概有3-15天。典型的登革热首先是发热,体温迅速的升高,伴有畏寒、寒战、头痛、乏力、以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的症状。这种发热大概持续5-7天以后降至正常体温。病人在病程的第3-6天出现皮疹,主要是斑丘疹或者麻疹样的皮疹,有同时两种以上的皮疹存在的可能。大多数患者的皮疹伴有瘙痒感,不脱屑。一部分患者出现出血倾向,比如牙龈出血、鼻出血,严重的出现呕血和黑便。另外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的肝脏肿大,部分患者可能有脾脏增大以及黄疸的表现。
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,主要是由埃及疫蚊和白纹伊蚊叮咬而传播。一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,蚊虫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,大多数人群是普遍易感的。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一般为突然发烧,伴有全身肌肉及关节的酸痛,会有疲乏、纳差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等表现。重症患者可以发展至出血、休克甚至死亡。登革热根据病期可以分为三期,分别是急性发热期、极期和恢复期。患者处于急性期的时候需卧床休息,给予流质或者是半流质饮食,在高热的时候需要进行物理降温、口服补液等进行综合处理。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都是可以治愈的。
目前在治疗登革热方面,没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,也没有特效药治疗登革热,往往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手段来缓解病情,而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两种。在登革热的急性发作期往往需要卧床休息,饮食方面建议吃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食物,登革热病人要在有防蚊设备的隔离病房内进行治疗,直到退热为止,不可提前下地走动,以免病情加重。与此同时,还需要对症治疗,比如在出现发烧的情况时,可通过物理降温来达到退烧的作用,再比如出现腹泻或者大汗淋漓的时候要让病人口服补液。当出现不能进食、频繁呕吐、脱水或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时,往往需要输液治疗。当出现休克、出血等情况时,要及时处理,比如及时补充血容量。
乙类传染病由国家根据疫情和感染程度确定。目前,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、艾滋病、病毒性肝炎、禽流感、麻疹、登革热、流行性出血热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、肺结核、伤寒和副伤寒、流行性脑膜炎、百日咳、白喉、新生儿破伤风、布鲁斯菌病、梅毒、淋病、如雪体病等。血吸虫病笠疾、狂犬病,其症状均含有发热、寒战、咳嗽,少量痰偶有血丝痰,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,患有乙类传染病的患者必须去医院进行紧急治疗。
中国的传染病分为三类:甲类、乙类和丙类。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。甲类是一种强制性传染病。要求城镇在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发现情况,村庄不超过6小时。乙类传染病包括:传染性非典型肺炎、病毒性肝炎、脊髓灰质炎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、艾滋病、麻疹、流行性出血热、狂犬病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登革热、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、肺结核、伤寒、炭疽、副伤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百日咳、新生儿破伤风、猩红热、白喉、布氏杆菌病、淋病、梅毒、钩端螺旋体病、血吸虫病和疟疾。乙类传染病受到严格管理,要求在城镇6小时内报告,在农村不超过12小时。
聊城市人民医院 普通内科
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,为强制管理的烈性传染病。乙类传染病主要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、艾滋病、病毒性肝炎、脊髓灰质炎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、麻疹、流行性出血热、狂犬病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登革热、炭疽、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、肺结核、伤寒和副伤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百日咳、白喉、新生儿破伤风、猩红热、布氏杆菌病、淋病、梅毒、钩端螺旋体病、血吸虫病、疟疾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。2009年增加了甲型H1N1流感。为严格管理传染病,城镇要求乙类传染病发行后6小时内网络直报,农村不能超过12小时。
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肛肠科
大便出血可能是和消化道疾病导致的便血有关,鲜红色的血可能和下消化道出血有关,这可能是肠道局部病变引起的,比如:克罗恩病、痔疮、登革热引起的血小板减少,凝血功能减退或者是直肠癌、结肠癌。便血是一种症状,对于具体原因需要患者去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。